图片报道

世界碳定价覆盖全球28%的碳排放,千亿美元资金正在重新定义全球绿色产业格局,而中国炭产业站在这场变革的中心。

全球碳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扩张与变革。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报告,截至2025年4月,全球已有80个碳定价工具投入运行,包括37个排放交易体系和43个碳税,覆盖了全球28%的温室气体排放。

这些机制所覆盖的经济体量占全球GDP的近三分之二,碳定价收入在2024年再次超过1000亿美元,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。

在中国,全国碳市场在2025年3月正式扩容至钢铁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,新增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管控,总覆盖量达80亿吨,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51%。

01 全球碳市场现状,覆盖范围扩大,新兴经济体崛起

2025年是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。国际碳行动伙伴关系(ICAP)报告显示,截至2025年1月,全球有38个碳排放交易体系(ETS) 正式运行,较上年新增2个,另有20个处于开发或规划阶段。

这些体系覆盖全球19%的温室气体排放,涉及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及58%的GDP,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政策工具。

新兴经济体成为推动碳定价发展的主力军。中国、巴西、印度等国家正在积极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。巴西正式批准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法案,计划五年内覆盖除农业外的大型设施。

印度则启动了“碳信用交易计划”,针对九大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度型排放交易。

从行业覆盖来看,电力行业全球覆盖率达51%,工业覆盖率增至43%,主要得益于中国碳市场扩容。交通运输和建筑领域的覆盖水平相对较低,但正在逐步扩大。

欧盟计划于2027年引入ETS2,专门针对建筑、公路运输以及其他未被ETS1覆盖的行业。

02 碳定价机制收入使用,千亿资金流向绿色发展

碳定价机制不仅推动了减排,还为各国政府带来了可观收入。2024年全球碳定价机制为各国政府带来超1000亿美元收入,较十年前增长三倍。

这些资金的使用呈现三大趋势:环境与基建投资占比超56%,社会补偿与税收减免,以及新兴市场财政创新。

加州将碳市场收入的280亿美元用于低碳交通、清洁能源项目。欧盟通过“社会气候基金”支持弱势群体应对能源转型。

加拿大联邦燃料费收入以家庭退税形式返还,巴西规定15%的碳市场收入用于原住民社区补偿。

新兴市场国家也在进行财政创新。哥伦比亚、南非等国允许企业使用碳信用抵消部分碳税负债,2024年两国分别因此减少1亿美元和4000万美元财政收入。

03 碳信用市场新发展,供需分化与质量溢价

2024年全球碳信用市场呈现“总量过剩、结构分化”特征。未退休信用总量接近10亿吨,其中三分之二为2022年前发行的“legacy credits”。

合规需求激增:加州与魁北克排放交易体系的合规退休量较2023年增长三倍,占全球碳信用退休总量的24%。

自愿市场偏好发生明显转变:自然碳移除项目(如造林、红树林恢复)价格上涨至15.5美元/吨,较避免排放项目(如可再生能源)溢价超200%。清洁cookstove项目退休量增长50%。

国际航空碳市场也开始启动:国际民航组织(ICAO)的CORSIA机制首阶段预计产生1.02-1.48亿吨需求,首批交易价格达21.7美元/吨,来自圭亚那的REDD+项目。

04 中国碳市场扩容,行业覆盖与数据要求提升

中国全国碳市场在2025年实现了重要扩容。生态环境部发布的《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》标志着中国碳市场进入第二阶段扩容。

此次扩容将钢铁、水泥、铝冶炼纳入全国碳市场,新增管控企业约2,300家,年覆盖CO₂排放量超30亿吨。至此,全国碳市场覆盖比例从45%提升至60%以上。

配额分配方面采用“基准线法+历史强度法”,钢铁行业按高炉/电炉工艺差异化分配。这一安排使得长流程炼钢(高炉)配额缺口率预计达15%-20%,吨钢成本增加80-120元。

短流程(电炉)因低碳优势可能获得配额盈余。

数据要求也更加严格:要求企业安装碳排放连续监测系统(CEMS),2026年起实施月度数据报送。这一规定提高了数据透明度和准确性,为碳市场稳定运行奠定基础。

05 炭产业转型升级,高端材料与绿色生产并行

面对碳市场扩张带来的机遇与挑战,中国炭产业正在积极转型升级。炭素材料作为新能源、高端制造及核能领域的核心支撑材料,正面临技术迭代与产能结构优化的关键期。

方大炭素作为国内炭素龙头企业,通过整合旗下13家子公司构建了覆盖原料加工、产品研发及终端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,形成年产26万吨炭素制品和35.4万吨原料的核心产线。

在技术创新战略驱动下,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超过4.5%(2024年达1.2亿元),累计获得专利77项及国家/行业标准13项。

高端炭素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。核能用炭/石墨材料、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碳基复合材料成为增长新动能。这些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。

智能化改造也是炭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。投资9800万元建成行业首个“5G+炭素智造全连接工厂”,实现全流程数据采集与AI质量预测。

设备综合效率(OEE)提升至89%,产品缺陷率降至0.3%以下。

06 机制炭行业变革,环保要求与市场需求双驱动

机制炭行业也在发生深刻变革。2024年,中国机制炭市场规模约为85亿元人民币,2023年全国机制炭总产能已达850万吨,实际年产量约680万吨,产能利用率约80%。

预计到2025年,国内机制炭年度总产量将突破900万吨。民用消费与工业需求成为推动机制炭市场规模增长的两大核心动力。

在民用领域,烧烤文化的日益普及使得家庭及餐饮业对竹炭、果木炭的采购额年均增长12%。在一二线城市,烧烤用炭零售量占比突破65%。

工业领域方面,机制炭在金属冶炼、污水处理等行业需求占比约40%。

技术创新在机制炭行业发展中也占据关键地位。过去三年,生物质成型炭技术专利数量增加217项,占新增专利总量的68%。

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,如新型炭化炉的应用,使得单位能耗下降27%。

07 活性炭材料应用拓展,新需求与新技术推动增长

活性炭材料行业在2025年呈现加速增长态势。全球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亿美元,中国贡献超35%的份额。

环保政策趋严驱动工业废气处理、水净化等领域需求激增,2023-2030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8.5%以上。

中国“双碳”目标推动活性炭在VOCs治理领域渗透率提升至62%,成为全球最大应用市场。

原料供给格局发生显著变化:椰壳活性炭因东南亚产能扩张占比提升至28%,而煤质活性炭受制于环保限产增速放缓。

技术创新聚焦高附加值产品,球形活性炭和蜂窝活性炭专利数量年均增长17%,在储能和催化领域开辟新赛道。

下游应用呈现多元化趋势:食品医药领域对医用级活性炭需求年增12%,车载空气净化器催生蜂窝炭新增长点。

再生技术突破使循环利用率提升至75%,降低生产成本11%-15%。

08 碳市场与炭产业协同,机遇与挑战并存

全球碳市场扩张为中国炭产业带来了多重机遇。碳定价机制增加了高碳排放企业的生产成本,从而推动了低碳替代材料的需求。

炭素材料作为许多高碳材料的替代品,市场需求有望持续增长。

碳市场收入的一部分被用于支持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。这为炭产业企业研发低碳技术、升级环保设备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发展动力。

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等边境碳调整措施也促使中国企业加快低碳转型。这些机制对高碳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压力,倒逼企业采用更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材料。

挑战同样存在。部分国家碳价受通胀影响实际购买力下降,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因政治争议取消碳税,凸显碳定价政策的实施韧性挑战。

炭产业企业需要应对这些政策波动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。

09 未来展望,碳市场互联与炭产业升级同步

未来全球碳市场将更加一体化。世界银行建议各国加快巴黎协定第6条国际碳市场落地,推动联合国碳定价机制(PACM)首批方法学在2025年下半年实施。

建立跨区域碳市场基础设施,如墨西哥、越南等国正开发国家碳信用注册系统。强化碳信用质量认证,ICVCM等机构推动的“核心碳原则(CCP)”标签项目获市场认可,高评级信用溢价达40%。

对中国炭产业而言,通过“国内生产基地+海外服务中心”模式,已在东南亚、中东地区设立4个技术服务中心,配套建设3条智能化生产线。

海外市场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18%提升至当前的27%。

在“双碳”目标指引下,绿色工厂改造项目累计投入超2亿元,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2%,成为国内首批通过欧盟CECS环保认证的炭素企业。

中国炭产业的企业们已经悄然布局。通过“国内生产基地+海外服务中心”模式,一些领先企业已在东南亚、中东地区设立多个技术服务中心,配套建设智能化生产线,将海外市场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18%提升至当前的27%。

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,在“双碳”目标指引下,中国炭企业绿色工厂改造项目累计投入超2亿元,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2%,成为国内首批通过欧盟CECS环保认证的炭素企业。

全球碳市场的扩张不是遥远的政策变化,而是正在发生的产业革命。它既是中国炭产业必须应对的挑战,更是其转型升级、走向全球的重要机遇。


举报收藏 0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用户协议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版权声明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晋ICP备2025059773号-3